历史上有哪些真正开战后才掏出来的高科技?
2003年3月20日,以美英等国为主的联合部队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战前,军事专家普遍认为联合部队将重蹈“越战”覆辙,陷入在伊拉克长期的军事斗争中。
然而,美英等国,尤其是美军使用的高科技设备,帮助联合部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横扫伊拉克,萨达姆的军队在联合部队前不堪一击。
实际上,伊拉克战争的过程之所以如此出人意料,不在于外界高估了萨达姆的战斗力,而是大大低估了美军的新时代作战理念——信息化战争。
而信息化战争中最为关键并大范围使用的就是以新一代GPS技术为核心的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
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GPS精确制导武器已经开始投入使用,但由于技术有限,适用范围并不广泛,仅仅是作为常规武器的补充。
而到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新一代GPS精确制导武器已经装配到全部参战的美军战机上。
新一代GPS精确制导武器的精准度究竟到了什么程度,举个简单的例子,使用新一代GPS精确制导武器的“战斧”巡航导弹,可以轻松而准确的击中1600公里之外小房子一样大的目标,基本上可以做到百发百中。
此外,军事专家经过详细测算得出结论:“二战”期间,美国空军出动4500架次轰炸机投掷9000***枚的效果,相当于“越战”期间出动95架次轰炸机投掷109枚***的效果,仅相当于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1架F117出动1次投掷1枚精确制导***的效果。
数据显示,仅仅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的3周之内,美军已经在伊拉克境内投下了1.5万枚精确制导***,大大超出同期投下的7500枚常规***的数量,精确制导武器在本次战争中的比例已经高达68%,伊拉克真正已经毫无争议的成为一场现代信息化战争。
正是由于新一代GPS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投入,伊拉克战争实际上在3周之内就已经结束:伊拉克的军事指挥系统在精确制导武器的攻击下已经瘫痪。中央指挥部无法与各战区指挥部取得联系,各指挥部之间处于孤立无缓的失联状态,作战部队更是如同无头苍蝇一般失去了作战目标,处于任美军宰割的地步。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要大力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的原因,而且在1996年“台海”危机时,我国海军就深受GPS其害。
1996年,李登辉抛出所谓“两国论”,两岸形势顿时紧张,我军也展开军事演习打击“***”势力,但是海军的两枚导弹在发射后,打击演习目标前,突然制导信号消失,这两枚导弹立刻偏离了预定轨道,发射失败。
事后检查证明,由于我军使用的是GPS信号,美军掐断了信号来源,致使导弹失去了制导目标。
此次***之后,我国意识到必须要有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们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于成功组网并运行,不用在受制于对手。
可以预见,高科技在今后战争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目前,西方国家已经在研制等离子体武器,物理地球武器,电炮等新型武器,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才不至于在战争中受制于人。
众所周知,许多国家的战略武器是不会轻易示人的,我们今天来盘点一下在战争中才被揭露的“国家机密”。
伊拉克战败—震撼世界的美国高精尖技术,2003年的伊拉克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当时拥有100多万军人,4000多辆坦克,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联合打击下,仅仅坚持了43天就投降了,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所展现的高科技震撼了世界(别忘了当时的中国军事实力还排在伊拉克之后),当时美军动用了“爱国者”导弹、精确制导***、巡航导弹、F—117***战斗机、“捕食者”无人机等,这在当时而言,简直就是一部战场版的“科幻片”,给了世界各国的军事发展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喀秋莎”火箭炮—让德军闻风丧胆的战争机利器,“喀秋莎”火箭炮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研制的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能够在短时间内向敌方阵营倾泻大量的***,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同时“喀秋莎”拥有精确度低,装弹时间长的缺点,但是“瑕不掩瑜”,“喀秋莎”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零式战机”—日本空军的杀手锏,“零式战机”由日本三菱重工公司设计,1937年开始研制,并于1940年开始服役。“零式战机”是日本研制的一款单座单发舰载战斗机,其特点是转弯半径小、速度快、航程远,在亚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发挥了重大作用。
德国纳粹的“骄傲”—德国虎式坦克,“虎式”坦克于1937年开始研制,并于1942年服役。“虎式”坦克是德国研究的一款重型坦克,自身重量打到了56吨,功率达700马力,但是越野性较差,故障率较高,在“苏德战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斯大林的管风琴
1941年7月14日,苏联红军上尉伊万·弗洛罗夫站在奥尔沙镇5公里外的山头上冷笑,德国人凌厉的进攻确实把我们打的有点蒙,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可以稳稳的占领苏联的国土。今天弗洛罗夫准备送给德军一份礼物,相信他们会终生难忘。
奥尔沙镇位于聂伯河与阿里斯亚卡河汇流处,距离莫斯科约400公里,是南北铁路的重要交汇点。德国在突袭苏联的时候优先占领了这里,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物资转运基地。众所周知,德军的闪电战术需要充沛的物资才能使用,所以这里成了重点防守的区域,国防军第十七装甲师就在此处驻扎。
德军明白这里重要,苏军自然也知道,即使在被“巴巴罗萨”打的节节败退,他们也一直尝试摧毁奥尔沙的车站。可惜在兵败如水的大前提下,苏军组织的数次突袭都被击溃,反而离奥尔沙越来越远。最后内务委员会终于决定使用杀手锏,他们把弗洛罗夫派了出来。
弗洛罗夫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小镇内车站的情况后,对着身后的士兵下达命令——发射吧!不足5分钟的时间里,火箭弹如雨点般倾泻进车站,连续的爆炸形成一种诡异的回声,配合着火箭弹在空中的呼啸,优美如俄罗斯民谣。
车站里的第十七装甲师完全被砸蒙掉,指挥官卡尔·韦伯觉得四处都是爆炸声,如此凶残的火力恐怕得一个炮兵师才能拥有。可问题在于苏军的炮兵师怎么可能穿越烈焰和钢铁组成的战场来到这里?伤亡惨重的现状让他来不及多想,只能下令撤出奥尔金镇。
可惜这倒霉孩子本人还没来得及走出指挥部,三枚火箭弹就直接砸了进来,韦伯本人被炸成重伤,参谋什么的死了一堆。至于车站里的物资,基本全被炸上了天,连编组铁轨都被炸成了麻花。
其实弗洛罗夫根本没有一个炮兵师,他带出来的是7辆BM-13型多管火箭炮。这玩意由24根132毫米口径的炮管组成,装填一次需要4-8分钟,却能在10秒之内将火箭弹全部倾泻出去。非常符合毛熊爆炸再爆炸的武器思路,虽然精度一般,但这对毛熊不是问题,加大使用量覆盖就好。
因为其空中连绵不绝的呼啸声,苏联红军以歌曲《喀秋莎》命名,德国人也认为这玩意有音乐成分,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从此在二战中广为应用,甚至德国人也制造过类似的武器。
按题主描述的高科技可以是当时新科技的武器的话是有很多的。二战时期美军使用的“无线电近炸引信”、英军使用的“大满贯”大当量航弹(***之母)、苏联“反坦克航弹”(集束***),德军使用的“V-1/2导弹,喷气式战斗机”。“***”等
一战时期的“坦克”也可以是。这些战争武器有些是战争前就有,有的是在战争期间开发出来的,或是被迫,或是技术突破。不过大多是战争期间发展并使用的。而在钢铁火器大碰撞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所以在此我例举的都是一战以后的武器。
高科技武器不仅要有新技术的特点,还要足够有威慑力和杀伤力。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使用近炸引信是日军最初所没有察觉的,而且美军对此也是高度保密,1943年使用127mm火炮发射此类弹种并成功击落一架日军轰炸机。虽然防空炮对空平均要打出非常多的弹丸才能击落一架飞机,但是近炸引信可以使命中率提高四倍。
大满贯航弹当量以吨计,而且大型轰炸机只能携带一枚,对于德军的防空塔和大型桥梁毁伤力惊人。即便德国人的防空塔顶部混凝土有超过4m但是仍然被击穿。
苏联的反坦克***只需使用装药1.5kg带有减速伞的***碰炸到坦克顶部便可以一发报销坦克,德军之前坦克损失可以说大部为机械故障,那么此时的损失则是实打实被击毁的。
伊尔2可以投掷反坦克***
V-1/2导弹最初飞跃英吉利海峡达到英国本土时,这种带有发动机的***给英国极大恐慌,虽说V-1可以被拦截,但是改进后的V-2拥有更高的速度,落地后即便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但是巨大的当量往往伤害惊人。
喷气式战斗机最为典型的就是Me262战斗机,由于使用喷气式发动机速度比盟军战斗机更有优势,最终战损比约击落509架自损100架的优势。
***不必说城市终结者,美军投放之前日军并不认为美军有这种夸张的武器。直到***巨大的破坏力,最终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esitte.com/post/6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