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老一辈的棋手继续参加比赛好还是退居幕后培养新人好?
我本人认为是退居幕后好,比赛由年轻人来。我们尊敬的一些老***,棋界老前辈如果到了古稀之年还实实在在的拼搏在赛事的第一线,还和年轻时没什么区别,是不正常的。任何的行业,既适应孩童、年轻人又适应老人,这样的事情恐怕没有。
我们说严重一点,如果老一辈一直到老还真的能够自由驰骋赛场,可以说明几个问题:
一是,棋艺的整体水平进步不大。因为几十年的努力,还达不到艺术的领导层,不能服务于艺术的发展方向,而是始终停留在艺术努力层、初始的力量层,不但说明棋手自己进步不大,同时也说明艺术的整体水平没有多少进展。
二是,这个艺术已经难以再发展。艺术发展到了顶峰,人们的所有努力难以给这艺术带来新的起色,发展触及了天花板。
三是,艺术生态圈杂乱无章,新人、老人角色混乱,没有合理的存在秩序。艺术传承以及艺术水平的高低与日常生活积累、与人生历练、与人格修养关系淡漠或者毫无关系。
当然,老一辈是退下来培养新人好,也是通常的现实存在。但是,老者在赛场不减当年,仍然可以生龙活虎,而新人在传承上、学习上并不依赖多少老者的积累和经验,这就是目前的象棋。
国与国不同,赛与赛不同,人与人不同,因此,老年棋手的未来也并非只有一个模式,而应当是每一位棋手在自己所处环境中的一种适合自己的选择。
以围棋为例。围棋被韩国人推动,成为了准奥运的比赛,也是一种面向新闻的竞技体育项目了。这就导致了现在的围棋比赛迅速年轻化,三十多岁的棋手就要告老还乡了。在此情形之下,围棋分为了中韩模式和日本模式两种类型。
日本围棋的改变不大,很多比赛仍然坚守着长时间“悠闲”的下法,因此,四五十岁的棋手还大有可为,甚至七八十岁的棋手还可以坚持在赛场上。或许也因为此,日本棋手在世界大赛上的战绩非常寒酸,常常被中日韩三国棋迷嘲笑。不过,日本围棋的这个做法,也使得它的文化色彩得以延续,而中韩围棋则早已不知文化为何物了!
中韩围棋鼓励竞技性的发展,重奖、快棋、AI、道场快餐教育等一系列的措施都在推动着围棋棋手的年轻化。眼下,柯洁朴庭桓才二十几岁,就已经受到更年轻的申真谞杨鼎新们的冲击了,八十年代的小虎辈棋手古力孔杰***宇已经与冠军无缘了。而再老的棋手呢?就只能在元老杯之类的棋赛中体会胜利的感觉了。从竞技的角度看,老了就是老了,不服不行啊!
中韩围棋的模式其实是很残酷的,因为过于重视胜负而轻视文化,所以不仅比赛对老年棋手不利,围棋的推广普及同样要面临年轻人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老一辈棋手未来如何发展的确是一个难题。只有很小一部分老棋手如聂马在围棋教育中站稳了脚跟,只有少数的成名棋手在官僚阶层或俱乐部中谋到了位置,还有更少的有文化传统的棋手可以为围棋文化四处呼吁,而更多的老棋手则是湮没在茫茫人海中了。
老一辈的棋手可选项不多,能参加比赛当然最好,但事实上绝大多数老棋手根本坚持不下来。因此,老年棋手退居幕后培养新人是一条必经之路,而参与“元老杯”什么的只是生活的调料罢了。
个人认为,老一辈棋手在参加比赛的同时,着重培养新棋手,把自己的参赛经验和棋技术传授给下一代,新棋手吸取老一辈棋艺的精华,为今后参赛积累丰富的经验。参加比赛时拿好成绩。
这个问题应该因人而异,我的看法如下:
第一、就棋手而言,棋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取得过几次全国、世界比赛冠亚军或较好名次,就已经证明达到事业顶峰,已经功成名就,再没有进步空间,同其他项目一样,一旦高峰期已过,就很难再回到高峰期。对于这样的棋手,不需要再通过比赛证明什么,还是不参加比赛为好,毕竟每项比赛,冠亚军及靠前名额有限,何不让年轻棋手脱颖而出呢。
第二、就棋类项目发展来说,老一辈棋手长期占据一线棋手位置,不利于项目发展。应该给新人创造比赛机会。老一辈棋手应该多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做总结推广传承工作,诸如撰写书籍、开办学校、组织跨区域交流等,有利于项目发展。
第三、新老交替是事物发展规律,有的老一辈棋手不识时务,遭到年轻棋手碾压式淘汰,也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还是应该主动退让,高风亮节,提携新人,保持德高望重威望,何乐而不为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jesitte.com/post/14618.html